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什么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朱熹园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论述不仅道出了中国特色的根基所在,而且道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爬起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国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传承并继续弘扬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党百年奋斗创造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自信、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为什么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全球化时代和文化多元主义的背景下,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渗透加剧,不同国家的人越来越爱穿相同牌子的衣服、住相同风格的房子、用相同的交通工具甚至爱吃相同的快餐……可以说,当今世界文化的趋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丢掉了自己的思想文化,也就丧失了中国特色的巨大优势,没有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很容易在世界文化交流和交融中被其他国家的文化所同化。“世界化”的中国跟别人一样,将不具有世界意义。越是民族的,越是有特色,就越是有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比如《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越来越多的人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从某种意义上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了红船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后涌现出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升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转化是一种发展,发展也是一种转化,两者功能相近。创造性转化关键在“用”,古为今用,重在继承;创新性发展关键在“创”,重在发展,两者密不可分。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1年,中央有关部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等,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指导。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要坚决抵制两种极端思潮:一是复古主义,即不加分析和辨别,一味地厚古薄今,甚至把传统的糟粕当作精华。切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对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有价值判断的。二是历史虚无主义,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一种极端批判的态度,忽视、歪曲、贬损、否定、抹杀乃至颠覆,肆意制造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企图引导人们走向文化虚无主义,进而动摇中华民族存在的思想基础。切记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立场上,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倾向,防止转化创新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等。
来源:2022年6月11日《安阳日报》第三版理论版
作者:中华文化教研部 陈晓萍